特約稿:居危思安:疫情下的安頓與思考

詹前倬(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研究系博士生)

  2019年底,我提交了博士班申請,理所當然地開始焦慮的等待生活。沒曾想隔年1月疫情爆發,大大衝擊原有的生活型態,許多人的生涯規劃也備受考驗,令人經常懷想「正常生活」的美好,並期待恢復的時刻到來。疫情爆發至今的近一年半,我泰半時間都待在相對安全的臺北,生活正常到幾乎可以忽略疫情的存在。儘管如此,我仍然經常思考安頓的問題:最初幾個月,我在等待申請結果,想的是將來會在何處安頓;錄取之後,我開始申請簽證,同時觀察旅遊禁令是否有鬆動的跡象,考慮的是何時能夠啟程,如何重新安頓;等到旅遊禁令開放,簽證也成功入手後,則開始憂心移動的過程可能遭遇的種種危險,到了溫哥華能否適應新的生活型態,確實安頓下來──諸如此類的疑問在過去的幾個月持續困擾著我。本文所敘說的,是在疫情中幸運獲得錄取後,因應疫情與環境調整規劃與心態的經驗,並分享幾項有趣且有用的資源。 繼續閱讀 特約稿:居危思安:疫情下的安頓與思考

特約稿:疫情下的留學生涯

施昱丞(美國布朗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

  COVID-19讓全世界見證了扭轉人類歷史的時刻。對於早已日益全球化、跨國甚至跨洲旅行成為日常的當代社會,疫情無疑撞擊、改寫了世界的版圖。身處其間,研究生可說是首當其衝;而海外的留學生,可能又更為弱勢。他們位居異鄉,難以獲得等同於在地人的醫療資源,卻又時常得承受本地居民對於外來者──尤其亞洲面孔──的疑懼;與此同時,由於歐美學校普遍頒布旅行禁令,這些海外學子多半有家歸不得,可說是坐困愁城。

  即使如此,疫情仍然為學術界帶來一些轉機。

  我於2017年前往美國羅德島州,進入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歷史系就讀博士班。其後,我在2019年到2020年期間,擔任歷史系研究生協會的國際學生代表,協助同學與系上教師處理外國學生可能面臨的困境;並在2020年,與其他學生共同創辦了布朗大學亞洲研究生協會(Graduate Student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GSAAS)。在疫情期間,我於2020年5月短暫由美返臺後,便在暑假前往香港中文大學,在中國研究中心(Centre for China Studies, CCS)擔任半年的訪問學者。這使我在去年竟累計有3次隔離的經驗,分別是5月底由美返臺、7月中由臺赴港、以及12月初由港返臺。

  本文將以個人在美國布朗大學留學、以及訪學於香港的經驗,分享前往美國──尤其美東地區──以及香港的海外留學生,在疫情期間遭遇的各種挑戰,以及可能的契機。必須說明的是,我的經驗主要集中於歷史學、東亞研究,亦涉及一部分宗教學與人類學在內的廣義亞洲研究,而非反映人文學界整體的情況。掛一漏萬之處,還請讀者海涵。 繼續閱讀 特約稿:疫情下的留學生涯

特約稿:疫情下的歷史研究:當雲端成為趨勢

盧省言(倫敦大學歷史高等研究院歷史系博士,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1346這個數字在多數人的腦中或許熟悉,但卻說不出這數字的重要性。熟稔歐洲歷史的人或許可以馬上聯想到1346的重大意涵:黑死病在這一年首次爆發,並且在往後的幾百年間反覆出現,肆虐歐亞各國,也因此造成經濟、政治等各層面大震動。以前讀1346,不論再怎麼把黑死病的歷史讀得滾瓜亂熟,它就只是紙上的一個數字,無法體會這疾病所帶來的絕望感。

  直到2020年的出現。

  因為新冠肺炎,2020不只成為近百年來全球因為疾病而造成最大規模死亡人數的一年,更全方面地衝擊著人們的生活,而我已可以預見往後的學者們會如何孜孜矻矻地研究新冠肺炎對經濟、政治、生活模式等的影響。做為學者,雖然期待著往後有關新冠肺炎影響的歷史探討,但身為處在新冠肺炎風暴的當事者,大概就如同1346年恐懼著黑死病的人們,只能專注在如何過好目前的生活。

  在對疾病的認識上,現代人還是比中世紀的人們幸福許多。大部分的人還是能夠溫飽,且能仰賴疫苗帶來的希望。但這場疾病也迫使著人們思考著自己的未來,在封城下我們到底要如何盡可能不受影響地進行原本的工作?當Spotify的Work from Home音樂頻道點擊率急速上升,[1]對於研究者來說,到底帶來什麼差別? 繼續閱讀 特約稿:疫情下的歷史研究:當雲端成為趨勢

特約稿:疫情中的在韓研究與生活

王梓(韓國東國大學東洋史專攻博士,暨南大學博士後研究)

一、韓國疫情的開始

  初次聽說武漢的疫情,大約是在2020年1月初,從深圳來首爾旅行的朋友口中得知,武漢似乎正在流行一種傳染性比較強的肺炎。不過那個時候,大家都以為這一次的疫情,就如同之前的SARS、禽流感或是中東呼吸症候群那樣,只是區域性、短暫性的流行病而已。因此也並沒有太在意,很快就遺忘了此事。

  但就在一周之後,另一位在福建省政府工作的朋友打電話來說,他們一家取消了過年來首爾旅行的計劃,因為武漢的疫情擴散速度出乎意料,地方政府開始調動人員,預備應對可能的風險。因此,她決定放棄假期,返回工作崗位。那時,我們對她的這個決定非常不解,既然是休假,又非強制要求加班,為什麼還要主動回去上班?不過接下來事態的發展,證明了她的判斷是正確的。 繼續閱讀 特約稿:疫情中的在韓研究與生活

特約稿:新型冠狀病毒時代下的研究生活

余玟欣(神戶大學國際文化學研究科博士生)

  2019年12月以來,受到新型冠狀病毒(以下簡稱COVID-19)造成的肺炎之全球大流行影響,經過幾個月的評估觀察,日本政府在2020年4月7日對疫情狀況較嚴重的縣市發布「緊急事態宣言」。宣言內容除了限制一般民眾「不著急不需要」的外出、活動之外,也包括要求特定商家暫時歇業。[1]同時,為了因應緊急事態宣言,日本的各級大專院校、圖書館、資料館等機構也發布禁止入校、入館的通告。前者對一般人的經濟生活造成顯而易見的影響,而後者則衝擊必須頻繁利用圖書館等查找資料從事研究的人員。同時受到疫情影響,交通運輸的停擺也使需要從事移地研究或是田野調查(field work)的研究生及相關人員的研究和工作出現問題。

  首先針對商家的歇業與各大從業人員等一般人的經濟生活問題,日本政府於4月20日於閣議通過「新型冠狀病毒傳染病緊急經濟對策」,並在令和2年的修正預算案上提出12兆8,802億9,300萬日圓的預算。[2]通過各個縣、市、町、村政府∕役所,發給給付對象者每人10萬日圓的「特別定額給付金」,只要在日本居住3個月以上,並領有居住證明(住民票)者即可申請並獲得。此外,日本文部科學省(類似臺灣教育部,以下簡稱文科省)也在5月19日公布讓學生不因疫情中斷學業的「學生支援緊急給付金」,[3]為受到COVID-19流行的影響減少打工收入的學生提供現金支援。 繼續閱讀 特約稿:新型冠狀病毒時代下的研究生活